栏目导航: 福建招生考试网 > 成人高考网 > 成考试题答案 > 文章正文
 
专科起点升本科政治试卷
福建招考网整理自:中国招生考试论坛 2005-7-30 11:19:42
2005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预测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世界观是【 】
A 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     B 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D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
A 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 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 哲学就是世界观       D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4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 尼采哲学是【 】
A 经验论   B 唯理论 C 唯实论   D 唯意志论
6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实践第一观点 C 经验论的观点 D 反映论的观点
7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 】
A 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C 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 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
1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 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1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 】
A 唯物论  B 辩证法 C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12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 】
A 肯定和否定    B 量变和质变 C 运动和静止    D 同一和斗争
14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A 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 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 D 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5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
A 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B 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
C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6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
A 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 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 前者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后者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D 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17 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 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 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 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D 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8 相对真理是指【 】
A 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 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 暂时正确的真理
19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 社会关系    B 社会意识 C 生产劳动    D 地理环境
20 我国实行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其根本原因是为了【 】
A 减少人口的数量 B 提高人口的素质
C 控制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加 D 使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21 决定一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
A 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 B 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 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
22 下列选项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3 下列选项中全面反映国家的政治职能的是【 】
A 为大众谋福利 B 保卫世界和平
C 镇压敌人反抗 D 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敌人入侵
24 国家的起源是【 】
A 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B 调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C 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 D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5 劳动资料包括【 】
A 生产资料的总和 B 土地和人
C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各种生产手段 D 一切物质财富的总和
26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 人民内部矛盾
C 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政治制度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7 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 】
A 在政治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D 社会分工不同
28 社会基本矛盾是【 】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 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9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 政治法律思想   B 哲学和社会科学 C 国家政权     D 社会物质关系领域
30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
A 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 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 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D  2D 3B 4B  5D 6C 7A 8C 9B 10C 11B 12C 13B 14 A 15A 16D 17D 18C 19C 20D
21B  22D  23D  24D  25C  26D  27C  28D  29 C  30D

二、多项选择题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
A 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的时代 B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 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D 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E 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32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 】
A 重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B 社会历史根源  C 阶级根源
D 认识根源  E 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3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A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的还是凝固不变的
C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D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以认识的 
E 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
A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D 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E 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35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在【 】
A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B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C 本质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D 现象只能用抽象思维把握  E 本质与必然性、规律不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36 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错误表现为【 】
A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 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C 认为人们的观念是生来就有的“天赋观念”  D 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E 认为概念、范畴是先于实践、先于经验的先验东西
37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A 群众路线的核心  B 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功失败的标准
C 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 一切实际工作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E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38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
A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 状况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 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E 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的大小
39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在于【 】
A 人们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C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物质关系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E 生产关系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40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E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31ABE 32BCD 33ABE 34 ABCD  35 AB 36ABCDE  37CD   38ABCD   39 ABCDE  40  CDE

三、简答题
41 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答: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结构理论是人们关于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的观点的总和。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是研究物质的共性的,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个性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对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属性的认识。哲学物质范畴所反映的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不变的;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的,是相对的、可变的。
   (3) 哲学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又以哲学物质范畴为指导。哲学物质范畴不断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总是极大地丰富着哲学物质范畴,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现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完成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样地,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只有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指导,才能把握新的物质现象,才能对复杂事物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合乎实际的说明。

42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 (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根本无法存在的。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3) 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是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4)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43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党的思想路线体系中,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具体表现为:
  ①物质世界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这就决定了一切认识和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或书本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符合实际。
  ②物质世界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从事实出发,透过其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达到实事求是。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权威,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和惟一标准。
  ④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还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只有集中群众实践所形成的正确意见,并回到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44 简述道德特点及其作用
答: (1) 道德的本质。所谓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或规范,它既包括道德思想观点,又包括在道德思想指导下的情感、情操和品格等道德品质。从客观方面看,是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等。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则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从主观方面看,包括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
   (2) 道德与法律不同。道德不是由国家强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人们通过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3)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社会关系。道德是在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因此,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道德总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情感和信息,自觉地按照维护整体利益的原则,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从而使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得以正常进行。


四、论述题
45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高度统一的科学。
答: (1)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它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论证了实践在认识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体现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的科学性,又规定了它的彻底的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具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它以实践为核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重要特征的、彻底完备的哲学理论;其次还表现为它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还表现为它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阶级基础和保证。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一致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正确、越科学,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越反映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发挥它的革命作用,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并能保证它的科学性;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能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46 试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方法论意义。
答: (1) 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彼此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普遍联系具有多样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联系,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2) 普遍联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对于我们理解辩证法的全部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从规律的高度揭示现实世界普遍联系的一般形式和本质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是从本质层次上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所以,只有掌握普遍联系的观点,才能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才能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一件工作,必须把它放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中,具体分析它的联系形式和特点,才能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它的运动发展方向和规律,才能做好工作。
  (3) 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①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③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47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即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上层建筑,就能存在和巩固下去;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就意味着它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变为不合理。不现实的,因而是要被淘汰的。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上层建筑必然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合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人类的历史就是经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2005年4月DXP理论概论专家预测试卷(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把“DXP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 】
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2中国GCD成立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后来又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体时间是【 】
A1942年延安整风 B1945年党的七大
C1956年党的八大 D1966年文化大革命
3正式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在【 】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7年党的十三大 D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
4“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
A别人的经验可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
B无需借鉴别国的经验
C可以照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 D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5DXP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句话【 】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6DXP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
A坚持治理整顿 B坚持改革开放 C发展经济 D发展科技与教育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 】
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8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A基本理论 B基本路线 C基本方针 D基本纲领
9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指【 】
A政府直接管理 B通过行政命令管理 C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D靠法律法规转变
10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 】
A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B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C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 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普遍采用的经营体制是【 】
A二级所有,队为基础 B集体劳动,集中经营
C家庭承包经营,双层经营 D家庭分散经营
12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13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约束机制
14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
A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处理好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C中央与地方分权 D政企职能分开
15社会保障是【 】
A自然经济的产物 B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16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标是【 】
A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 B满足人们小康生活的需要
C满足人们富裕生活的需要 D实现共同富裕
17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18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 】
A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B社会主义民主的集中体现
C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D上升为法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
19社会主义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坚持【 】
A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服从经济效益
B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C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
D经济效益是唯一的最高原则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导人民培育的利益观是【 】
A个人利益第一 B国家利益第一
C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D必要时,国家利益服从公民个人利益
21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 】
A以大陆为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C坚持不使用武力原则D坚持高度自治原则
2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23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 】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2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A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B党内合作共事和交朋友
C广交朋友和自我监督 D党内外合作和相互监督
2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
A改革实质上是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B改革是一个阶级改变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地位的阶级斗争
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就是改良主义
2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7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 】
A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B改革开放
C生产力发展不足 D剥削制度、剥削阶级

28中国GCD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 】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B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制
C集体领导与分散合作制
D群言堂与一言堂相结合
29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 】
A把中国GCD建设成为用DXP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B建设一个有纪律、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D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0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消除民族差别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1C 2B 3B 4A 5D 6C 7C 8D 9C 10D 11 C 12 A 13 A 14 D 15 B 16 A 17 A 18 A 19 B 20 C
21 A 22 A 23 A 24 A 25 C 26 C 27 D 28 B 29 A 30 B

二、多项选择题
31DXP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 】
ADXP南方谈话的发表B党的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括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D党的基本路线的完整归纳E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
32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时期,是DXP理论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基本观点有【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
C实行改革开放的观点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E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观点
33DXP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的含义是【 】
A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化国B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C社会主义应具有中国特色D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E离开中国实际谈社会主义也没有意义
34中国现代化国情最重要的特点和最深层次的矛盾是【 】
A人口多 B底子薄C资源相对贫乏 D耕地少E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无限扩大
35DXP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时,提出【 】
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B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C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D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E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之处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36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 】
A前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者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前者以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私有制主体
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D前者以计划经济为特征,后者以市场经济为特征
E前者搞宏观调控,后者没有宏观调控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B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C经济、政治制度尚不够完善的社会主义D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
E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并存的社会主义
3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D发展是手段E稳定是目的
3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是【 】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C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E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40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要实施【 】
A科教兴国战略 B“三步走”战略C可持续发展战略 D稳定发展战略E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战略
31AB 32BCDE 33ACDE 34ABCD 35ABCDE 36BC 37ABCE 38ABC 39BCDE 40A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41为什么说DXP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答:(1)DXP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针对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楚,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特征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不完全清楚而提出的。(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DXP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42当前全面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1)长期稳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2)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3)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4)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5)实施科教兴农。

43简述在公有制经济为主的条件下,为什么要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答:(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还不能涵盖一切领域,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必然。(2)非公有制经济有其重要作用对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4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答:(1)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深度扩大对外开放。(2)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3)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4)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5)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5简述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答:(1)政治协商,主要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协商。(2)民主监督,主要是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46发展地区经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意义何在?
答:(1)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3)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都有重要意义。

47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答:(1)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GCD的立党之本。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是党的一切事业、一切活动以及自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GCD的执政之基。总结中国GCD的历史经验,党之所以取得执政地位并能够长期执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能够始终做到“三个代表”。(3)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GCD的力量之源。中国GCD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世纪艰巨任务面前,党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就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共20分)在48、49、50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50题无效。
48结合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试论马克思主义与毛主席思想、DXP理论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2)毛主席思想、DXP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GCD人的实践经验,三者是一脉相承的。(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总结历史,观察现实,针对问题,前瞻未来,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DXP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49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如何理解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始终是经济建设?
答:(1)当前的国际形势是,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全党、全国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50如何理解“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答:(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正面引导,正面宣传,出现问题不搞“大批判”。(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规范和养成社会成员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讲求实效。精神文明建设弹性大,易反复,不进则退。美好精神的塑造,高尚道德的形成,优良风尚的树立,要长期积累,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同时做到克服形式主义,切实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讲求实效。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2008-2009学年度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
·2007年我国独立学院本地生源比例情况(本
·2007年我国民办大学本地生源比例情况(本
·2008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院排行榜
·2008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学排行榜
·2008中国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学费排行榜
·2008中国民办大学专业学费排行榜
·2008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0强
·2008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0强
·2008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强
·2008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强
·2008中国民办大学专科专业学费排行榜
·2008中国一流大学名单排行
·北京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新设置高校名单
·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
·上海市列入985工程及211工程的院校名单
·各省高招办联系方式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教育部2007年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
·2007年具有招生资格的独立院校名单
·2007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
·2007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
·2007年度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2007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
·2007年第二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
·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名单
·各学历层次高校学生毕业证书内容样本
·福建省2007年度第一批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名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强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00强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301-400强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00强
·2008年中国最受媒体关注大学排行榜100强
·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1-200强-中国校友
·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
·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名单
·2008年具有小语种单独招生资格的25所院校
·59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名单及联系方式
·自主招生高校名单截止2007年共59所
·2007年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成人高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
·2007中国独立学院学费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民办大学学费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
·截止2007年5月8日具有招生资格的专科/高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物资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教师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生情况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成果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声誉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指标排行
·具有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名单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
·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名单(截至2007年3月15日
·厦门市被批准正式成立的民办高校名单
·中央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名单
·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
·部分外国语专业单独招生试点高校名单
·香港最佳大学排名公布 港大等位列三甲
·开设港、澳、台、侨学生高考补习班学校名
·开设港、澳、台、华侨学生预科班学校名单
·部分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学校
·全球MBA百强榜出炉
·2003-2007年贵州省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云南省大学前4名排行
·2003-2007年新疆区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甘肃省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广西自治区大学前4名排行